立足品质 重誉守信 创优争先 追求卓越
金年会官方网站入口
《四川旅游文献全编》系统辑录出版于1949年之前的四川(含重庆)旅游类文献数百种,内容包括名胜古迹介绍、游记和旅行记、旅行指南和向导、考察报告、史地图经、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本书为第一辑,全三十册,以国家图书馆“文献与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最新的全国文献普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拉网式搜索,汇辑了时期出版的、与四川有关的游记、指南等130余种(含综合类游记中节选的四川部分),文献中有大量的四川名胜、风景照片,再现了“天府之国”的历史风貌,是研究四川旅游资源、四川史、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参考。
杜学元(1964— ),男,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武汉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承担或参加省厅级及以上课题30余项,独著《中国女子教育通史》《外国女子教育史》等6部,合著《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晏阳初年谱长编》等10余部,任主编或副主编的著作《女童教育实践与研究》等30余部,参编的学术著作10余部;另在省级及其以上学术刊物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含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30余篇为CSSCI来源刊论文。
郭明蓉,曾用名“郭明容”,女,四川师范大学研究馆员,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图书与情报的研究及文化教育史料的整理等工作。先后在《四川图书馆学报》《现代情报》《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等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论文近10篇;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5项,主研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出版独立完成的学术著作《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高校图书馆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史》2部。
王川,男,四川旅游学院校长,党委,二级教授,国家级重要人才称号获得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四川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联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在《民族研究》《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3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论点摘要2篇;出版《川康近代社会略论稿》(中华书局)、《西康地区近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等专著9部。
郭剑英,女,教授,博士,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管理。主编教材《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国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等3部;以第一作者在《地域研究与开发》《商业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山地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等7部。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省厅级课题10余项。
本书的“四川”指的是及以前的巴蜀大地,即以今四川省和重庆市为主体,包括陇南及陕南的秦岭山区和汉中盆地、大巴山及巫山地区、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川西盆地周围山区在内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地理和文化区域。
四川是中华长江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古文化的中心之一,是长江流域文明的精华,有着光辉灿烂的巴蜀文化。距今十三万年的皮洛遗址在四川,距今三万年的晚期智人在四川,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五千多年前的三星堆文化及中国古代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沙文化在四川,东方道教发源地之一、道教圣地青城山在四川,一千多年前就俯视着全世界的世界第一大佛——乐山大佛也在四川。四川拥有众多世界遗产和国家级、省市级遗产,包括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定出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理事会评出的世界地质公园,经我国专家评定出的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4A、3A级旅游区(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各种博物馆、纪念馆等等。
四川又称“天府之国”,古代曾繁荣兴盛、富甲一方,为中国颇具特色的旅游胜地。目前学界称“四川”为“西南旅游文化区”“西南奇山秀水民族风情旅游带”“高山峡谷巴蜀文化旅游区”或“巴蜀文化区”等,这些称谓均赋予了四川“巴蜀旅游文化区”的独特地位。
“旅游”一词是“旅行游览”之意,南朝梁代诗人沈约的《悲哉行》中有“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最早使用“旅游”一词。“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意思是说行客留恋春天的美景,美景愉悦春天的游人。旅游系统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四个部分组成。旅游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教育等关系密切,具有丰富的内涵。旅游资源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景观、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特色等。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赋予自然类旅游资源人文色彩,使其具有了人文属性,甚至使自然“人化”,成为一种“人化的自然界”。如位于四川松潘县东北的第四纪古冰川所塑造的长达三千六百米的巨型钙华堆积体——黄龙,拥有八万多平方米的钙华滩流“金沙铺地”、三千四百个钙华彩池等,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而其中有六百余年历史的黄龙寺,则画龙点睛地彰显了它的人文属性,使得黄龙景区更具魅力;“青城天下幽”,千百年来彰显着道教发源地的风采;“峨眉天下秀”,由道教、佛教共同铸就了它的灵气。
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发现、观赏、解读和研究,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不断被记录下来成为旅游文献,并逐渐增多。旅游文献是保留和记录人类旅游活动的历史和经验,通过某种载体表现出的文字资料、金石资料、图像和音像资料等等,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增加。我们所说的旅游文献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典籍,它系统地揭示了不同时期旅游所涉及的地理、礼俗、方言、宗教、衣食住行、名胜古迹等,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国民生活的记录,反映了旅游者在旅行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是旅游者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重要参考,也是研究我国地理、物产和风土人情的宝贵资料,是各地旅游资源发掘及开发利用的重要文献。作为社会史资料,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旅游的范围。四川是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自古以来,旅游兴盛,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旅游文献。这些文献,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这些旅游文献的价值认识不足,对巴蜀地区的旅游文献资源缺乏全方位的整理。鉴于此,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同仁对巴蜀旅游文献资源进行了系统搜集和整理,编纂出版《四川旅游文献全编》系列丛书,希望能够为我国旅游业建设者及旅游爱好者、研究者提供参考,为四川建设文旅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提供史料支撑,为我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提供助力,为治蜀兴川贡献一份力量。
《四川旅游文献全编》计划辑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四川(含重庆)旅游类文献数百种(散见于文集中的旅游诗文原则上不予收录),共一百余册,内容包括名胜古迹介绍、旅行记、旅行指南和向导、考察报告、史地图经、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还以市、县为单位,从历代四川方志中辑录出古迹、名胜、寺观、祠庙、陵墓等与旅游直接相关的历史文献,按现行行政区划进行排列,便于对四川各地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和研究。
本书为第一辑,全三十册,汇辑了时期出版的、与四川有关的旅行记、旅行指南等一百三十余种(含综合类游记中节选的以四川为主体的部分)。之所以将时期出版的四川旅游文献率先进行整理,是因为这一时期离现在最近,保留下来的资料也最丰富,特别是有大量的风景名胜照片,再现了“天府之国”的历史风貌,是研究四川旅游资源、四川史、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参考。在编纂出版过程中,我们以国家图书馆“文献与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最新的全国文献普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拉网式搜索,从全国范围内搜集底本,基本将这一时期的四川旅游文献搜集齐备,其中不乏珍稀文献和重要史料。
一为有关四川的游记和旅行记类文献,如罗文汉著的《旅蜀日记》(开明书店一九二七年铅印本)、曹亚伯著的《游川日记》(中国旅行社一九二九年铅印本)、葛绥成著的《四川之行》(中华书局一九三四年铅印本)、舒新城编的《蜀游心影》(中华书局一九三四年铅印本)、陈友琴著的《川游漫记》(正中书局一九三六年铅印本)、朱偰著的《入蜀记》(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八年铅印本)等。
二为旅游指南与旅行向导类文献,如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编的《游川须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一九二四年铅印本)、郑璧成编辑的《四川导游》(中国旅行社一九三五年铅印本)、胡天编著的《成都导游》(一九三八年铅印本)等。
三为四川各地的旅游文献,涉及成都、西康、松潘、汶川、凉山、灌县等地,以及青城山、峨眉山、都江堰等重要景区。以与峨眉山相关的旅游文献为例,本辑共收录十七种文献,包括张志和、赵循伯、李基鸿、刘上熹、邓少琴、程振华、徐德先、黄大受、朱尘根、子宽、陶闓士、刘豫波、蒋益明等所著的峨眉山游记和旅行指南,将时期的相关文献尽量完整地进行呈现。
四为四川地理、概况、地志、历史、气候、水道方面的文献,如周传儒编纂的《四川省一瞥》(商务印书馆一九二六年铅印本)、胡焕庸编著的《四川地理》(正中书局一九三八年铅印本)、四川省政府统计处编的《四川省之自然环境》(四川省政府统计处一九四一年铅印本)、刘世楷编辑的《四川气候志》(四川省气象所一九四八年铅印本)、杨克毅等著的《川东地理考察报告》(中国地理研究所一九四六年铅印本)等。
五为从全国或西南游记中,节选涉及四川(含重庆)的部分,如侯鸿鉴著的《西南漫游记》(一九三五年铅印本)、庄泽宣著的《陇蜀之游》(中华书局一九三七年铅印本)、薛绍铭著的《黔滇川旅行记》(中华书局一九三七年铅印本)、向尚等著的《西南旅行杂写》(中华书局一九三七年铅印本)、赵君豪编辑的《西南印象》(一九三九年铅印本)等。
挖掘、整理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四川旅游文献资源,将为当今学人研究、发掘四川优秀旅游文化提供丰富的基础性资料,为四川旅游资源、旅游文化的开发提供借鉴,从而促进四川乃至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本套丛书的出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全书的分工为: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杜学元教授负责全书的统筹、书目的搜集整理与编纂工作,并担任主编;四川师范大学图书与档案信息中心郭明蓉研究馆员、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川教授、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兼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剑英教授参与书目的搜集整理与编纂工作,担任副主编;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付清,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惠,乐山师范学院杜俊伟讲师,重庆三峡学院鞠小勤讲师,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谭淳月助理研究员参与了书目整理与编纂工作;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肖静、四川轻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史丙青和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玥霖参与了部分文献的整理。在此向大家的精诚合作和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四川师范大学校领导和人文社科处领导高度重视本套丛书的编纂,将其列为四川师范大学第二批重大成果孵化项目,并提供了出版经费的支持;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将本套丛书增列为该中心后期资助项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殷梦霞总编辑和文献编辑室李强主任为本书的出版多方统筹,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书中文献的作者和出版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没有他们的努。